臺北學研究主題資料庫

現在位置: 首頁 > 熱門推薦 > 熱門書目排行榜 > 詳細資料
  • 書籤
  • 建立標籤
  • 標籤連結
  • 推推
  • 詮釋資料
  • 影像
  • 目錄
資料類型 學位論文
主要題名 東亞海域多元勢力競爭下雞籠、淡水地位的轉變(1400-1700)
作者 陳宗仁
出版日期 2002
頁碼或冊數 346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的論點是:雞籠、淡水兩個港市在十五至十七世紀,特別是1570-1700年間出現急遽的變動;其變動的主因係外部貿易與政治勢力的衝擊。本文依外部貿易與政治勢力的消長,將急遽變動的雞籠、淡水歷史區分為三時期:中琉朝貢貿易時期、中日私商貿易時期以及外部政治勢力干預時期。對東亞海域的島嶼來講,其文化的變動往往是外來文化傳入的結果。在東南亞的商業貿易時代裡,中國人、日本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菲律賓人均來到雞籠、淡水這兩個港口,這些人在臺灣早期歷史發展中,在「大員時代」之前,與原住民共同建構了一個「雞籠、淡水時代」。
英文摘要 This is a historical study of the city-port Quelang(雞籠) and Tamchuy(淡水). From A. D. 1400 to A. D. 1700, these two ports rose as an entrepot of the East-Asian trade, and finally declined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Employing the chinese, spanish and dutch archives, I argue that the ebb and flow of these two port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external cause.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external trade and politics, the early history of Quelang and Tamchuy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1) Sino-Ryukyu tribute trade period, (2) smuggling trade period, (3) external interference period.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Quelang and Tamchuy history, this paper seeks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the city-port history in the maritime trade of East-Asia.
出版者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出版地 臺北市
關鍵詞 臺北縣;淡水鎮;基隆;雞籠;港市興衰;臺灣早期史
布農族的番丁的盛裝與旅行用裝

Google Map

Google Maps JavaScript API Example: LocalSearch Control

檢視較大的地圖